陈少梅是20世纪中期北方画坛极为重要的画家之一。早在1923年,十五岁的陈少梅便参加了金城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,是当时研究会中年龄最小的画家,并拜金城为师,成为他的入室弟子。1926年,金城在北京去世不久,其子金开藩创立湖社画会,18岁的陈少梅便成为湖社的骨干。后转赴天津,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,长期在京津地区从事美术教育活动,在绘画上继承、宣扬了由乃师金城提出的“精研古法、博采新知”的艺术理念,深入钻研传统而不囿于“泥迹袭貌”的皮相之术,既传古意,复见新姿,形成了具有一定时代气息的新风格。
事实上,北宗山水以明快、挺拔,画面不作事后修饰,干湿、浓淡一遍完成为特点,强调线条的爽利。陈少梅为此开发出一种以中锋用笔勾砍皴皱,以行书节奏速度配合勾画轮廓的风格,主张一笔到位,沉着果敢,斩钉截铁。
陈少梅的山水画,不追求当时画坛“崇南贬北”的流行趋向,广泛吸收北宗山水优良传统,全面并创造性的吸收马远、夏圭水墨山水技法,又深入的研究了明代的唐寅、戴进、吴小仙等浙派画风,自成二十世纪北派山水的新面貌。
这件《唐人诗意图》作于1943年十一月,描绘的是唐朝杜审言《夏日过郑七山斋》诗意。这首诗约作于高宗上元年间(674-676),杜审言任洛阳丞时,郑七的山斋在洛阳附近。诗人与郑七既是文友,又是酒友,故于夏日造访,过山径,开水亭,在雨后丽日、云阴晚凉的清爽气氛中,文酒相乐,流连忘返。陈少梅在这件作品中,完整的还原了杜审言诗中所描绘的场景。画中远景之山石,以中锋笔画轮廓,峭拔方硬,于墨色未干时,大笔皴擦,干湿浓淡一挥而就,山石、坡岩、峰峦坚实的质感呼之欲出。画面下方两位高士临流而坐,一童子持盘端酒,尔后二人文酒相娱的场景观者可以想见。整个画面苍润中见明亮清雅,境界空灵渺远,既得北派山水画的骨力,又得南派山水画的风韵,是画家精研古法又出自机杼的佳作。
在运笔上,他强调节奏快速;在墨法上,他力求剔透玲珑;在造型上,他讲究方硬奇峭;在意态上,他注重清新明亮。在陈少梅具体行笔时既可取得水墨淋漓的酣畅效果,又使水墨的渗化较易控制,不致失去法度。他又喜用长锋狼毫,这种毛笔既有硬度又富弹性,以中锋勾勒,力透纸背,笔在手指捻动中迅走疾行,悬肘悬腕,或腕虚枕微悬,笔锋时藏时露,重按轻提,或一贯到底,或间有断续,勾皴结合,干湿浓淡一挥而就,神采气力皆在笔端毫锋,无半点迟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