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慧安:(1833-1911年)上海宝山高桥镇花园浜村(今上海浦东)人。字吉生,号清溪樵子、退一老人,又号双管楼主。工人物、仕女,花卉山水亦善。钱慧安为“豫园书画善会”首任会长,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。出生于1833年的钱慧安所处的时代正是晚清。晚清是中西文化开始接触、碰撞、融合的时代。1843年上海开埠,钱慧安十岁,至二十岁左右他已在上海城隍庙一带卖画谋生,待三十岁出头时已饮誉海上画坛。钱慧安的艺术成长史与上海开埠史几乎重合,同步成长,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代海派画家。正因钱慧安较早生活于开埠后的上海,他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人们在审美上的变化,熟悉市民的市井生活、民俗风情。
他适时吸收一些西画的透视、人物脸部高光、留白等技巧,使他笔下的人物丰满、立体,富有时代气息,开风气之先,实乃海派绘画中西融合之先驱。沿着海派绘画这条脉络探源溯流,无疑就看到钱慧安的身影,正如海派大师程十发先生所题:海派源流。
1873年后,钱慧安年逾四十,其声名和绘画业绩在上海更为显著。他绘制了不少具有传统特色的人物画,绘画技艺达到鼎盛阶段,名扬海内外。据当时文艺界名人葛无煦所著《沪游杂记》“书画名家”条目列载,上海擅长人物绘画的画家仅钱慧安一人。
他笔下的人物仕女,虽然带有古貌衣冠,美好谐喻,但画面中流泻的是一股清气祥瑞之意,生动地表现与应和着十九世纪浦江之滨崛起的大都会的生活情趣,具有鲜明的时代风采。在其欢悦祥和的背面,钱慧安笔下也有着深切的褒贬和隐忧。
著名的一例就是他画的钟馗青面红鼻蓝眼,是对十里洋场鬼子横行的讽喻和鞭笞,说明钱氏画中并非一味吉祥,而是有着真正的良心,也有绵里藏针的一面。他的通俗,可以感受到民间的脉搏和心跳。
钱慧安在艺术上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。他的用笔线描,可以说是一气回旋,线中虚实枯淡,颇为入味。他长于用枯笔淡彩,枯中有老,甚为不易。正如他的室号“双管楼”,可能有多重的意味,但在艺术上他能枯淡由之,左右逢源,能生能躁,得心应手,这确是自具功力。
他的枯与虚谷的喜用焦墨枯笔,又不相同。虚谷的枯,冷冷的,极具睿智和深沉。钱慧安的枯,却是热烈的、欢悦的。如果以前人称虚谷为管弦场中“一声清”,钱慧安则是海上画派中的江南丝竹,他的线描和画面中流泻出来的是吹不断的清音袅袅。他的枯淡,与任伯年的湿笔水墨,又形成了有意味的对照。由于钱慧安之画符合民众审美,从而广受欢迎,由此促成海上画坛学钱画的风气,追随其后的弟子最多,成为社会公认的“钱派”。钱慧安与其弟子沈心海、曹华、徐小仓、谢闲鸥都进入近代海上书画六十名家之列,几乎占据了十分之一之席,足见“钱派”当年的影响力。
钱慧安心地善良,热爱公益事业,关爱画界同人和百姓。1909年他与吴昌硕等人在上海老城隍庙地区发起成立“豫园书画善会”,汇集了当时沪上丹青高手200多人,钱慧安被公推为豫园书画善会的第一任会长。
该会的宗旨是:“济贫扶困、乐善好施,夏施药、冬施米”,发动画界名人作画义卖,所得的资金全部用于慈善事业,开创了上海书画团体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先例,标志着海派画家的慈善活动已由民间的行为发展为一种有组织、有计划、有纲领的社会团体活动。